从事声学产品和智能产品的ODM企业通力股份即将登陆A股低息配资股票,这将是李东生旗下第六家上市公司。前五家是奥马电器、TCL科技、TCL电子、华显光电和TCL中环。
* **合法合规:**拥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和监管机构的认证。
然而,通力股份此次上市前争议不断,资金充裕仍募资补流、上市前多次进行大额分红,让这次IPO陷“圈钱”争议。
此外低息配资股票,通力股份财务疑云重重,公司或需要回应市场关切,进行解答。
在这里,笔者梳理了该公司此次IPO的五大疑点。
疑点一:分红近10亿,超过上市前同期全部归母净利?
上市前抓紧将公司“家底”瓜分一空,而后又试图通过IPO来“补血”,如此做法,不仅吃相难看,更有损资本市场功能。
通力股份2023年3月的招股书申报稿显示,2019年、2020年和2021年,公司现金分红为2.9亿元、1.23亿元和5.76亿元,合计约9.89亿元,接近10亿。
同期,2019年到2021年,通力股份归母净利润合计为9.52亿元。
也就是说,上市前连续三年分红,已经超过公司同期归母利润总额,算得上是“掏空式分红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通力股份业务模式为ODM代工,毛利极为微薄,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毛利率均在14%以下。
这种情况下,股东先将公司同期利润“清仓”瓜分,再推向资本市场补血,明显损害IPO后的股东利益。
疑点二:资金充裕为何要上市补流?
根据计划,通力股份拟募资10.15亿元,其中2亿用来补充流动资金。
然而,2023年上半年末,通力股份的银行存款就达到了10.77亿元,比本次计划募资的总额还高。资金如此充裕,为何要募资补流呢?
从公司的现金流来看,也并不紧张:
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,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.57亿元、1.41亿元、3.84亿元、8.28亿元。
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、2023年上半年,通力股份净利润分别为3.55亿元、2.84亿元、3.72亿元和2.09亿元。
如果计算净利润现金含量(经营现金净流量÷净利润),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,通力股份净现比均大于1,好于2020年和2021年。说明在消费电子寒冬的阶段,通力股份甚至展现出了比以前更为良好的现金流量状况。
如果通力股份提供的财务数据为真,那么,在资金充裕、现金流优良的情况下,公司IPO计划中2亿元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何在呢?
疑点三:当初拖累TCL业绩被剥离,而今登陆A股估值为何飙升?
事实上,通力股份曾经是被TCL集团剥离出的“业绩拖后腿”的资产,期间曾短暂赴港上市又退市。
数年时间过去,而今通力股份即将登陆A股,基本面并无重大变化,估值却飙升。
前情如下:
2013年8月,TCL多媒体(现名为TCL电子)分拆了旗下主营音视频等产品ODM业务的通力电子至港交所主板,而通力股份即通力电子的境内主要生产经营主体。
2016年12月,TCL集团推动华星光电为核心的显示面板业务借壳上市的计划告吹,而由于华星光电净资产规模及净利润占TCL集团的比例过高,将其直接从TCL集团剥离不现实。于是,TCL想到了反其道而行之,将其他业务剥离。
2018年12月,TCL集团(现名为TCL科技)发布《重大资产出售暨关联交易报告书》,将其直接持有的TCL实业、惠州家电、合肥家电、客音商务、TCL产业园的100%股权,酷友科技55%股权、格创东智36%股权,以及间接持有的简单汇75%股权、酷友科技1.5%股权合计按照47.6亿元的价格向TCL控股出售。
通力电子为TCL实业持股60%以上的公司,因而控制权被转移。
2021年3月,通力电子私有化退市,彼时市值约33亿港元。
而此次A股上市,通力股份计划发行不超过1亿股,募资10.15亿元,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4.67亿股,以此计算通力股份发行后市值约为47.44亿元。
2020年以来,通力股份的主营业务情况、主要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并无重大变化。
2020年到2022年,通力股份营收从85.08亿元增长至100.31亿元,仅增长17.9%,归母净利润从3.47亿元增长至3.72亿元,仅增长7.2%。
但从公司21年3月港股退市到今天A股上市,通力股份市值增长幅度却达到56.33%。(以当前汇率计)。
如此估值,是否合理呢?
疑点四:左手倒右手,靠低价收购实控人资产粉饰资产负债表?
通力股份2020年到2023年上半年,通力股份的负债锐减,所有者权益大增。或源于频繁低价从实控人手中购入资产。
对实控人而言,所谓“低价”也仅仅是左手倒右手,但可以使通力股份资产负债表更为好看。
从这一点看,通力股份像是纯粹为了上市整合成的“缝合怪”。
招股书显示,通力股份及其子公司香港通力实业于2020年、2021年相继收购惠州音视频、美国通力、香港普力、通力智能(BVI)、西安软件、越南通力的100%股权。
以上这些公司穿透后全都是实控人资产。
招股书显示,通力股份的前身通力有限2020年8月以7,282.06万元收购了惠州音视频100%股权。这一价格低得不合常理。2019年度,惠州音视频总资产达到2.78亿元,利润总额达到1.48亿元。无论是年利润总额还是总资产,均远高于通力有限7,282.06万元的收购价。
通力有限和子公司香港通力实业收购西安软件、通力智能(BVI)、美国通力、香港普力、越南通力也有同样的情况,以远低于总资产的价格进行收购。
2019年度,惠州音视频、西安软件、通力智能(BVI)、美国通力、香港普力减去与通力股份的关联交易后的总资产合计为19.18亿元。
越南通力是2021年被收购的,2020年度减去与通力股份的关联交易后的总资产合计为2.56亿元。
19.18亿元+2.56亿元=21.74亿元。这是通力股份在上市前,从实控人手中获得的资产。
而通力股份付出了多少交易对价呢?
为7,282.06万元人民币(惠州音视频100%股权)+3,512.00万元人民币(西安软件100%股权)+30.00万美元(美国通力100%股权)+965.00万美元(香港普力100%股权)+5.00万美元(通力智能(BVI)100%股权)+1,453.29万美元(越南通力100%股权)=2.84亿元人民币。(以当前汇率计)
也就是说,通力股份仅支付了2.84亿元,即获得了实控人总资产21.74亿元的资产。
2020年到2023年上半年,通力股份总资产从60.21亿元下降到59.54亿元,但是所有者权益合计从16.64亿元上升到了28.28亿元,负债合计从43.57亿元下降到31.26亿元。
相信如果不是频繁从实控人手中低价购入资产,通力股份的资产负债表不会在短期内明显变得更“漂亮”。这完全是资本运作的结果。也体现出背后实控人对上市融资的“饥渴”。
由此带来的问题是,通过不断“合并同类项”后打包上市,如何解决企业未来内生动力的问题?
疑点五:贴牌代工并无优势,科技含量存疑
所谓“ODM”即贴牌代工。在招股书中,通力股份自称“是一家以技术为驱动的声学产品和智能产品的科技公司”,不过,从多个细节中,可以看出公司从事贴牌代工,在行业内并无科技优势。
1、发明专利数量远低于可比企业
在招股书中,通力股份列出了四家可比企业,分别是歌尔股份、华勤技术、佳禾智能、国光电器。
至23年6月30日,以上四家公司获得的发明专利分别为5,415项、960项、85项和122项。
同期通力股份获得的发明专利为90项。明显较低。
2、依赖大客户,应收账款高,议价能力低
招股书显示,通力股份的第一大客户哈曼(已被三星收购)和三星从2020年到2023年上半年,对其销售收入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41.87%、44.15%、49.80%和55.49%,集中程度日益提升。
其中,哈曼占通力股份营收比重从2019年的41.27%已经增长至2023年上半年的47.76%。
然而,虽然业务进一步依赖哈曼,通力股份却并未从哈曼的高速成长中获得更多好处。
2019年到2022年,哈曼营业利润从3200亿韩元增长至13.21万亿韩元,同一时期,2019年到2022年,通力股份营业收入从76.08亿元升至100.31亿元,增长了31.85%,净利润从3.24亿元到3.72亿元,仅增长14.81%。
2019年,公司的毛利率为14.68%,2022年为14.75%,净利率则从2019年的4.25%下降到2022年的3.71%。
可以看出,大客户的成长并没有带通力股份“飞”,通力股份面对大客户处于弱势地位,很可能需要牺牲利润率换量。
此外,2019年到2023年上半年,通力股份应收账款报告期各期末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0.83%、41.62%、29.11%、38.64%和35.68%。较高的应收账款,或许也是其议价能力弱的体现。